罗思颖|从上外斯语到北大国法:转出人生魔方的新一面
个人介绍
罗思颖,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斯瓦希里语专业2018级本科生。本科期间曾担任东方语学院新媒体小组干事、东游记工作室负责人。本科期间曾获得东华书局奖学金及七次校优秀学生奖学金,曾获“校优秀学生”“多语种网站优秀斯瓦希里语编辑奖”等奖项。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推免拟录取资格,推免录取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法律专业。
01
斯语缘起:一念间的选择
“你为什么选择斯瓦希里语呀?”这是我这几年被问过最多的问题。高中毕业时,我就一心想学外语,有些许喜欢,但谈不上有什么抱负,主要是因为高中的时候觉得自己英语挺不错的(直到来了上外以后,我才发现觉得自己英语好是个“美丽的误会”)。就在我翻遍志愿填报手册上每个学校的语言专业,为是要选法语、日语还是德语等语言而纠结时,“斯瓦希里语”这个小不点儿赫然出现在我眼前。「带着一种独树一帜的先锋感」是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正因如此,我似乎对它“一见钟情”。我去网上查了一通,有关斯语的资料并不多,但我所能够了解的是它来自非洲——高中地理书上壮丽的非洲图景在我脑海中浮现,再一想“与其学一门很多人都会的语言,不如学一个周围基本上没人会的语言”,那不是挺有趣的吗?就这样,我选择了斯瓦希里语,成为上外开设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语种专业首批学生。
2018年斯瓦希里语东方风情展
也有人问我“斯语专业跟你理想中的有落差吗”?我的回答是:“落差为零”。因为沉浸其中,我学得十分尽兴。
同时,我也认识了我们专业3位非常有趣的老师和9位性格各异的同学,他们都对我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积极影响。大学四年,我们也一起留下了许多闪光的回忆。2019年初,我们全班合力筹备斯瓦希里语专业开设仪式;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我们还共同编译了东非疫情简报;2020年底,我们专业还应邀参与了东非著名高校内罗毕大学举办的线上研讨会。
此外,正是因为斯语,我也有机会与非洲特使刘贵今大使对话、在进博会上倾听非洲展商的创业故事。这些以斯语为基点叠加的经历,都让我看待问题的视角变得更多元,这一切都弥足珍贵。
2020年进博会上与非洲展商合影留念
02
出乎意料的“新媒体”之旅
进入大学后,我所面临的第一个选择就是是否要加入学生部门。其实最初我没有加入任何学生部门,因为我对自己大学生活的期待是专注专业学习。我本以为自己就可以这样悠哉地度过大学四年,却“事与愿违”:大一下学期时,东院新成立的新媒体小组需要三名斯语专业的同学,在辅导员老师的劝说下,我抱着“为斯语发电”的心理成为了其中一员。
罗思颖在新媒体小组参与制作的往期推送
起初我不是很适应这份工作,但带着那种处女座令人讨厌的“完美主义”属性,我还是尽力去做好新媒体工作中的每一份创意策划、排版设计和文字编辑。在积累了皮毛的新媒体经验后,此后两年我也在老师们的信任下相继接受了上外东非研究中心公众号运营管理、东游记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还参与了一项以学院官微公众号新媒体创新为主题的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这些工作经历是我不曾设想过的,但它们给我带来的历练和思考,却让我觉得惊喜且珍贵。回顾这段时光,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收获:
1. 抗压能力的增强:尽管媒体运营工作总是一茬接一茬,但课业学习也不能落下,刚开始我也曾为此感到压力倍增,为了防止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淖,我想办法进行更高效的时间管理、寻找疏导自己情绪的方式,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的思考与实践,在兼顾工作与学习之时我才逐渐变得游刃有余。
2. 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上外东非研究中心公众号创立之初,需要设计版面和文章主图,这于我来说是一大挑战,但也是我最用心的工作成果:起初我一筹莫展,但在我们专业的马老师给了我很多设计相关的思路和建议后,我研究了很久,终于做出我们相对满意的成品,这段经历让我对版面设计有了许多新的体悟,使我倍感开心。
罗思颖在上外东非研究中心参与制作的往期推送
03
路在何方?
本科期间我所面临的另一大选择,便是毕业后是选择就业还是读研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现在的选择与刚进大学时相比发生了转向,却没有过多的纠结。刚入学时我本打算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但在之后深入的专业学习和实习工作中,我发现虽然自己具有相对扎实的语言能力,却存在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而我认为,无论是选择从事学术研究还是实务工作,单一的知识架构可能都不足以支撑我个人未来的发展,出于这种考虑,我决定继续读研。真正让我苦恼的,是去哪里读研以及读研读什么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从大二下学期就开始不断摸索,最终才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
首先摆在我面前的是在国内读研还是去国外读研的问题。其实一开始我是倾向于出国读研的,因为我希望前往一个不同的文化圈学习,以此开拓自己的视野。但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我的想法。那一年,居家学习的全新模式正式解锁,原定的坦桑尼亚交换项目也因疫情泡汤。疫情给很多事情都蒙上了层不确定的面纱,就算拿到了国外学校的offer,也很有可能只能云端上学,这与我最开始想要出国读研的目的背道而驰。加之,若在国内一流高校读研,不仅能用较低的成本获得同样高质量的教育,而且国内高校的很多项目也都会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在国内读研。
2021年罗思颖担任刘贵今大使返校讲座主持人
学生与刘贵今大使合影留念
想完这层问题,让我更纠结的问题来了,那我在国内读研究竟要读什么呢?那时摆在我面前的其实有三条路:非洲研究相关专业、新闻和法律。
新闻?不错,毕竟我在学院学生部门当了好几年“没有感情的写手”了,而且我本科期间还辅修过新闻,这对于申请新闻相关专业可能是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不能因为它看起来“跟我挺搭的”就违背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因为我在辅修过程中发现新闻专业的学习内容与我最初设想的有所差距,所以我最快排除了新闻这个方向。
非洲研究?很好,一条顺其自然的路径。我尝试着去国内各大高校的网站搜索相关专业,发现国内做非洲研究的高校并不多,其开设的具体专业也多为人文科学方向,而我个人更偏好社会科学方向。最终筛选下来,于我而言,包容性和灵活度较高的是上外亚非研究这个项目。所以最终,我打算在推免阶段参加上外亚非研究夏令营,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上外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的师资力量很有信心,另一方面则因上外亚非研究的这一项目,不仅能使我对非洲有纵深式的了解,解决我本科知识架构单一的问题;此外,还有机会前往东非学习,弥补我本科时没能去到对象国交换学习的遗憾。这样看来,上外亚非研究似乎是个各方面都很棒的选择了。
04
从《洞穴奇案》说起
但我好像又是个有些贪心的人,因为我心中的某个角落还有一团小小的火焰。法律!与法律的缘分大概要从一本叫做《洞穴奇案》的书说起,疫情居家时一个百无聊赖的下午,我去书店晃悠时买下了这本书。我本以为它是本悬疑小说,但打开书后发现里面是九位法官针对一法律虚构案给出的意见书。书中法官们严谨的推理、理性的辩论及开放的对话,让我那段时间“陷进这本书里”了,这本书我前后读了有三遍,我也因此对法律产生了些许朦胧的兴趣。而平常我也喜欢关注社会事件,例如大数据杀熟、灵活就业人员权益等问题,我发现这些社会问题的背后很多都是法律问题,这让我开始时常阅读一些法律评论。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地我发现,其实我十分关注我跟社会生活的连结本身,而法律正是一个很好的了解社会运作机制的媒介,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参与社会改变的工具,这于我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洞穴奇案》原著
就这样,我萌生了研究生跨读法律的念头。但为了防止这种“理想主义情结”产生一种虚假的自我感动,在正式报读法学院前我做了两方面准备:
1. 背景调查:我利用周围尽可能多的资源,去了解法律学习者、从业者的真实体验和法律行业的现状。
2. 知识积累:我知道能学好语言不代表能学好法律,因为二者很大程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体系。所以我在大二下学期时,开始利用网络资源自学中国法内容。
经过各方咨询和自我体验之后,我愈加确定法律应作为我研究生深造的“第一选择”——一方面,我发现自己在法律学习的过程中能持续生发好奇心,并能适应法律学习的强度;另一方面,我个人在文字与口头表达方面有些许优势,一定程度上这两大能力与法学院的要求是适配的。当然,法学院更加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对文字的精确驾驭,而这与我想要着重提升的能力也不谋而合。
带着这股蜜汁自信和冲劲儿,在大三下学期,我正式投入法学院的申请准备中。但国内法学院众多,使人应接不暇,在对比各院校的过程中,北大国际法学院的法律硕士项目一下就吸引了我,因为它是全国唯一一所系统讲授中国法和普通法的法学院。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它的普通法教学,一方面,若我之后有志从事非洲法律研究工作,多数非洲国家的现代法律体系均采普通法系,普通法的学习无疑能给后续的研究打下良好的法学基础;另一方面,若我在读完研后想投入法律实务工作,普通法的背景也能锦上添花。在对北大国际法学院有了全面了解后,因为它充分匹配我的个人情况,我也打心底里认同它的模式和理念,所以我几乎不再考虑国内其他法学院,专心打磨投递材料、认真准备面试并加强法律知识储备,投入到北大国法夏令营考核的准备中去。
当然申请北大对于我这种没有任何法学辅修背景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在买“大乐透”。但我也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我觉得申请不上的话大概就是我跟法律“情深缘浅”,在上外亚非研究里继续深造也是很好的选择。当然很幸运,我最终接到了北大国法发来的offer,即将开启一场关于法律的全新探险。
大一开学抽到“运气(Bahati)”的斯语名字
大概就是我的“小幸运”开始的一天
05
写在最后
我相信能耐心看完我这篇推文的大多是正思考未来的学妹学弟们,我想跟大家分享些许体悟:
我们的生活好似一个拥有1024+种解法的魔方,并非要去寻找非此即彼的单一解。在魔方的多个立面中思考和旋转,发现它的多种层次与变化。但在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排列组合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也可发现它的规律性与稳定性。
所以,「观照你自己的内心」,不用盲目跟风,彼之蜜糖很可能是己之砒霜;也不用成日焦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嗯,知易行难。我在寻找自己的方向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经过了无数的自我质疑和内心动荡,但回溯整个过程,我也在其中发掘出自己不知道的另一面,这本身就很有趣。
最后,真心希望大家好好把握和感受这四年,大胆尝试,只有试过才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去结识不同的人,也许就是喝杯咖啡的工夫,你就能获得不同的视角来思考那些想不透的事。
青云“职”上 往期回顾
保研上外阿语专业 | 王浩东:不设限,敢试错,厚积而薄发
王曦 | 保研人大新闻学术型硕士,这些经历是我的关键加分项
陈安澜 | 印地语保研经验分享:明确方向,砥砺前行
朱雅君|公务员考录经验分享:明确目标, 一举成“公”
汤国琛丨小语种跨专业读博: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王嘉譞 | 从波斯语学习者到大厂管培,斜杠学姐的未来不设限
寇桂志 | 铁血铸就青春,勤奋成就梦想
【青云“职”上】是东方语学院持续运行的职业发展类栏目,由职业发展部负责,邀请东方语学院毕业生分享择业经验,讲述求职就业、升学出国等多方面的个人经历与成长故事,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寓意,助力在校同学们早思考、早准备,全力以赴,青云“职”上。
策划 | 青年发展中心 职业发展部
鸣谢 | 罗思颖
排版 | 职业发展部 雷童皓
修订 | 职业发展部 吴婉杨
责编 | 职业发展部 田苗苗
审稿 | 黄科珂